1. 顔淵問仁,子曰:
“克己復禮爲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爲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
顔淵曰:“請問其目?”
子曰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”
顔淵曰:“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”
白話翻譯
顔淵問什麽是仁。孔子說:
“抑制自己,使言語和行動都走到禮上來,就是仁。
一旦做到了這些,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有仁德。
實行仁德要靠自己,難道是靠別人嗎?”
顔淵說:
“請問實行仁德的具體途徑。”
孔子說:
“不合禮的事不看,不合禮的事不聽,
不合禮的事不言,不合禮的事不做。”
顔淵說:
“我雖然不聰敏,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。”
2. 仲弓問仁,子曰:
“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”
仲弓曰:
“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”
白話翻譯
仲弓問什麽是仁。
孔子說:
“出門好像去見貴賓,役使民衆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。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,就不要强加給別人。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,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。”
仲弓說:
“我冉雍雖然不聰敏,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。”
3. 司馬牛問仁,子曰:“仁者,其言也訒。”
曰:“其言也訒,斯謂之仁已乎?”
子曰:“爲之難,言之得無訒乎?”
白話翻譯
司馬牛問什麽是仁,孔子說:“仁人,他的言語顯得謹慎。”
司馬牛說:“言語謹慎,這就可以稱作仁了嗎?”
孔子說:“做起來難,說話能不謹慎嗎?”
4. 司馬牛問君子,子曰:“君子不憂不懼。”
曰:“不憂不懼,斯謂之君子已乎?”
子曰:“內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”
白話翻譯
司馬牛問怎樣才是君子。
孔子說:“君子不憂愁,不恐懼。”
司馬牛說:“不憂愁,不恐懼,這就叫君子了嗎?”
孔子說:“內心反省而不內疚,那還有什麽可憂慮和恐懼的呢?”
5. 司馬牛憂曰:
“人皆有兄弟,我獨亡。”
子夏曰:
“商聞之矣: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,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。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”
白話翻譯
司馬牛憂愁地說:
“別人都有兄弟,唯獨我沒有。”
子夏說:
“我聽說過:‘死生由命運决定,富貴在于上天的安排。’君子認真謹慎地做事,不出差錯,對人恭敬而有禮貌,四海之內的人,就都是兄弟,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?”
6. 子張問明,子曰:
“浸潤之譖,膚受之訴,不行焉,可謂明也已矣;
浸潤之譖、膚受之訴不行焉,可謂遠也已矣。”
白話翻譯
子張問什麽是明智。
孔子說:“
暗中傳播的讒言,切身感受的誹謗,在你這兒都行不通,就可以稱得上明智了。
暗中傳播的讒言,切身感受的誹謗,在你這裏都行不通,就可以說是有遠見了。”
7. 子貢問政,子曰: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”
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
曰:“去兵。”
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
曰:“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”
白話翻譯
子貢問怎樣治理政事。
孔子說:“糧食充足,軍備充足,民衆信任朝廷。”
子貢說:“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,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?”
孔子說:“去掉軍備。”
子貢說:“如果迫不得已,要在剩下的兩項中去掉一項,先去掉哪一項呢?”
孔子說:“去掉糧食。自古以來,人都是要死的,如果沒有民衆的信任,那麽國家就站立不住了。”
8. 棘子成曰:
“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爲?”
子貢曰:
“惜乎,夫子之說君子也!駟不及舌。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。”
白話翻譯
棘子成說:“君子有好本質就行啦,要文采做什麽呢?”
子貢說:“可惜呀!夫子您這樣談論君子。
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。文采如同本質,
本質也如同文采,二者是同等重要的。
假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采的皮毛,
那這兩樣皮革就沒有多大的區別了。”
9. 哀公問于有若曰:
“年饑,用不足,如之何?”
有若對曰:“盍徹乎?”
曰:“二,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”
對曰:“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與足?”
白話翻譯
魯哀公問有若說:
“年成歉收,國家備用不足,怎麽辦呢?”
有若回答說:“
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率呢?”
哀公說:“
十分抽二,尚且不够用,怎麽能去實行十分抽一呢?”
有若回答說:“
如果百姓用度足,國君怎麽會用度不足呢?
如果百姓用度不足,國君用度怎麽會足呢?”
10. 子張問崇德、辨惑,子曰:
“主忠信,徙義,崇德也。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;
既欲其生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
‘誠不以富,亦祗以异。’”
白話翻譯
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去提高品德修養和辨別是非。孔子說:
“以忠厚誠實爲主,行爲總是遵循道義,這就可以提高品德。
對于同一個人,愛的時候希望他長期活下去;
厭惡的時候,又希望他死去。
既要他長壽,又要他短命,這就是迷惑。‘
這樣對自己實在是沒有益處,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罷了’。
11.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,孔子對曰:
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”
公曰:
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、臣不臣、父不父、子不子,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?”
白話翻譯
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治。孔子回答說:
“國君要像國君,臣子要像臣子,父親要像父親,兒子要像兒子。”
景公說:“好哇!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,臣子不像臣子,父親不像父親,兒子不像兒子,即使有糧食,我能够吃得著嗎?”
12. 子曰:
“片言可以折獄者,其由也與?”子路無宿諾。
白話翻譯
孔子說:
“根據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决訴訟案件的,大概只有仲由吧?
子路沒有說話不算數的時候。”
13. 子曰:
“聽訟,吾猶人也。必也使無訟乎。”
白話翻譯
孔子說:
“審理訴訟案件,我同別人一樣(沒有什麽高明之處)。
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!”
14. 子張問政,子曰:
“居之無倦,行之以忠。”
白話翻譯
子張問怎樣治理政事,
孔子說:“居于官位不懈怠,執行君令要忠實。”
15. 子曰:
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;小人反是。”
白話翻譯
孔子說:
“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,而不促成別人的壞事。小人則與此相反。”
16.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,孔子對曰:
“政者,正也。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”
白話翻譯
季康子向孔子詢問爲政方面的事,孔子回答說:
“ ‘政’的意思就是端正,您自己先做到端正,誰還敢不端正?”
17. 季康子患盜,問于孔子。孔子對曰:
“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”
白話翻譯
季康子爲盜竊事件多發而苦惱,來向孔子求教。
孔子對他說:
“如果您不貪求太多的財物,即使獎勵他們去偷,他們也不會幹。”
18.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:“如殺無道以就有道,何如?”
孔子對曰:
“子爲政,焉用殺?子欲善而民善矣。
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必偃。”
白話翻譯
季康子向孔子問政事,
說:“假如殺掉壞人,以此來親近好人,怎麽樣?”
孔子說:“
您治理國家,怎麽想到用殺戮的方法呢?
您要是好好治國,百姓也就會好起來。
君子的品如風,小人的品如草。草上刮起風,草一定會倒。”
19. 子張問:
“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”
子曰:
“何哉,爾所謂達者?”
子張對曰:
“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”
子曰:
“是聞也,非達也。
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
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夫聞也者,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
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”
白話翻譯
子張問:“士要怎麽樣才可說是通達了?”
孔子說:“你所說的通達是什麽呢?”
子張回答說:“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,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聲。”
孔子說:“這是有名聲,不是通達。
通達的人,本質正直而喜愛道義,體會別人的話語,觀察別人的臉色,時常想到對別人謙讓。
這樣的人在諸侯的國家一定通達,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。
有名聲的人,表面上要實行仁德而行動上却相反,
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。
他們在諸侯的國家一定虛有其名,
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虛有其名。”
20. 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,曰:
“敢問崇德、修慝、辨惑。”
子曰:
“善哉問!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
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修慝與?
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”
白話翻譯
樊遲跟隨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覽,說道:
“請問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,改正過失,辨別是非?”
孔子說:“問得好啊!辛勞在先,享樂在後,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嗎?
檢查自己的錯誤,不去指責別人的缺點,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嗎?
因爲一時氣憤,而不顧自身和自己的雙親,這不就是迷惑嗎?”
21.樊遲問仁,子曰:
“愛人。”問知,子曰:“知人。”
樊遲未達,子曰:
“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。”
樊遲退,見子夏,曰:
“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,
子曰:‘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’,何謂也?”
子夏曰:
“富哉言乎!舜有天下,選于衆,舉皋陶,不仁者遠矣。湯有天下,選于衆,舉伊尹,不仁者遠矣。”
白話翻譯
樊遲問什麽是仁,孔子說:
“愛人。”樊遲又問什麽是智,
孔子說:“善于知人。”
樊遲沒有完全理解。孔子說:
“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,使他們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,就能使不正直的人變正直。”
樊遲退了出來,見到子夏,說:
“剛才我去見老師,問他什麽是智,他說:‘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,使他們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’,這是什麽意思?”
子夏說道:“這是涵義多麽豐富的話呀!
舜有了天下,在衆人中選拔人才,把皋陶提拔了起來,不仁的人就遠遠地離開了。
湯得了天下,也從衆人中選拔人才,把伊尹提拔起來,那些不仁的人就遠遠離開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