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13. 儒家學說_論語_子路十三「文言白話翻譯」

已更新:5月14日

1. 子路問政,子曰:“先之,勞之。”

請益,曰:“無倦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子路問爲政之道。

孔子說:“自己先要身體力行帶好頭,然後讓老百姓辛勤勞作。”

子路請求多講一些,孔子說:“不要倦怠。”

 

2. 子路問政,子曰:“先之,勞之。”請益,曰:“無倦。”


白話翻譯

仲弓做了季氏的總管,問怎樣管理政事,孔子說:

“自己先給下屬各部門主管人員作出表率,

原諒他人的小錯誤,提拔賢能的人。”


仲弓說:

“怎麽知道哪些人是賢能的人而去提拔他們呢?”


孔子說:

“提拔你所知道的,那些你所不知道的,別人難道會埋沒他嗎?”

 

3. 仲弓爲季氏宰,問政,子曰:“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”曰:“焉知賢才而舉之?”

子曰:“舉爾所知。爾所不知,人其舍諸?”


白話翻譯

仲弓做了季氏的總管,問怎樣管理政事,


孔子說:

“自己先給下屬各部門主管人員作出表率,

原諒他人的小錯誤,提拔賢能的人。”


仲弓說:

“怎麽知道哪些人是賢能的人而去提拔他們呢?”


孔子說:

“提拔你所知道的,那些你所不知道的,別人難道會埋沒他嗎?”

 

4. 子路曰:“衛君待子而爲政,子將奚先?”

子曰:

“必也正名乎!”


子路曰:

“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”


子曰:

“野哉,由也!

君子于其所不知,蓋闕如也。

名不正、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,

事不成則禮樂不興,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,

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。


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

君子于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子路說:

“衛國國君要您去治理國家,您打算先從哪些事情做起呢?”


孔子說:

“首先必須先正名分。”子路說:“有這樣做的嗎?您真是太迂腐了。這名怎麽正呢?”


孔子說:

“仲由,真粗野啊。君子對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,總是采取存疑的態度。

名分不正,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,說話不順當合理,

事情就辦不成。事情辦不成,禮樂也就不能興盛。

禮樂不能興盛,刑罰的執行就不會得當。

刑罰不得當,百姓就不知怎麽辦好。


所以,君子一定要定下一個名分,

必須能够說得明白,說出來一定能够行得通。

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行,是從不馬虎對待的。”

 

5. 樊遲請學稼,子曰:

“吾不如老農。”


請學爲圃,

曰:“吾不如老圃。”


樊遲出。子曰:

“小人哉,樊須也!上好禮,則民莫敢不敬;

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;

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

夫如是,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


白話翻譯

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,孔子說:

“我不如老農民。”


又請教如何種蔬菜,孔子說:

“我不如老菜農。”


樊遲出去了。孔子說:

“真是個小人啊!樊遲這個人!

居于上位的人愛好禮儀,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恭敬的;

居于上位的人愛好道義,老百姓就沒有敢不服從的;

居于上位的人愛好誠信,老百姓就沒有敢不誠實的。

如果能够做到這一點,

那麽,四方的老百姓就會背負幼子前來歸服,

何必要自己來種莊稼呢?”

 

6. 子曰:

“誦《詩》三百,授之以政,不達;

使于四方,不能專對;雖多,亦奚以爲?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“熟讀了《詩經》三百篇,交給他政務,

他却搞不懂;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國,又不能獨立應對外交。

雖然讀書多,又有什麽用處呢?”

 

7. 子曰:

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(作爲管理者)如果自身行爲端正,

不用發布命令,事情也能推行得通;

如果本身不端正,就是發布了命令,

百姓也不會聽從。”

 

8. 子曰:

“魯衛之政,兄弟也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魯國的政事和衛國的政事,像兄弟一樣。”


 

9. 子謂衛公子荊,

“善居室。始有,曰:‘苟合矣。’

少有,曰:‘苟完矣。’

富有,曰:‘苟美矣。’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談到衛國的公子荊,說:

“他善于治理家政。當他剛開始有財物時,便說:‘差不多够了。

’當稍微多起來時,就說:‘將要足够了。’

當財物到了富有時候,就說:‘真是太完美了。’”


 

10. 子適衛,冉有僕,子曰:

“庶矣哉!”冉有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

曰:“富之。”

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

曰:“教之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到衛國去,冉有爲他駕車子。

孔子說:“人口真是衆多啊!”


冉有說:“人口已經是如此衆多了,又該再做什麽呢?”


孔子說:“使他們富裕起來。”


冉有說:“已經富裕了,還該怎麽做?”


孔子說:“教育他們。”


 

11. 子曰:

“苟有用我者,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假如有人用我主持國家政事,

一年之內就可以見到成效了,

三年便能成效顯著。”


 

12. 子曰:

“‘善人爲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’誠哉是言也!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,

也就能够克殘暴行爲,消除虐殺現象了。

這句話說得真對啊!”


 

13. 子曰:

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如果有王者興起,也一定要在三十年之後才能推行仁政。”


 

14. 子曰:

“苟正其身矣,于從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言行,治理國家還有什麽唯的呢?

如果不能端正自己,又怎麽能去端正別人呢?”


 

15. 冉子退朝,子曰:“何晏也?”

對曰:“有政。”

子曰:“其事也。如有政,雖不吾以,吾其與聞之。”


白話翻譯

冉有從辦公的地方回來,孔子說:

“今天爲什麽回來得這麽晚呢?”


冉有回答說“

有政務。”


孔子說:

“那不過是一般性的事務罷了。

如果是重要的政務,即使不用我,我還是會知道的。”

 

16. 定公問:

“一言而可以興邦,有諸?”


孔子對曰:

“言不可以若是。其幾也。


人之言曰:

‘爲君難,爲臣不易。’如知爲君之難也,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?”


曰:

“一言而喪邦,有諸?”


孔子對曰:

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


人之言曰:

‘予無樂乎爲君,唯其言而莫予違也。

’如其善而莫之違也,不亦善乎?

如不善而莫之違也,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?”


白話翻譯

魯定公問:

“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興盛,有這樣的事嗎?”


孔子回答說:

“對語言不能有那麽高的期望。


有人說:‘做國君難,做臣子也不容易。

’如果知道了做國君的艱難,

(自然會努力去做事)這不近于一句話而使國家興盛嗎?”


定公說:

“一句話而喪失了國家,有這樣的事嗎?”


孔子回答說:“對語言的作用不能有那麽高的期望。


有人說:

‘我做國君沒有感到什麽快樂,

唯一使我高興的是我說的話沒有人敢違抗。’


如果說的話正確而沒有人違抗,

這不是很好嗎?


如果說的話不正確也沒有人敢違抗,

這不就近于一句話就使國家喪亡嗎?”


 

17. 葉公問政,子曰:

“近者說,遠者來。”


白話翻譯

葉公問怎樣治理國家。

孔子說:“讓近處的人快樂滿意,使遠處的人聞風歸附。”


 

18. 子夏爲莒父宰,問政,子曰:

“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

欲速則不達,見小利則大事不成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長官,問怎樣治理政事。孔子說:

“不要急于求成,不要貪圖小利。

急于求成,反而達不到目的;

貪小利則辦不成大事。”


 

19. 葉公語孔子曰:

“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”


孔子曰:

“吾黨之直者异于是。

父爲子隱,子爲父隱,直在其中矣。”


白話翻譯

葉公告訴孔子說:

“我家鄉有個正直的人,他父親偷了別人的羊,

他便出來告發。”


孔子說:

“我家鄉正直的人與這不同:

父親替兒子隱瞞,兒子替父親隱瞞,正直就在這裏面了。”

 

20. 樊遲問仁,子曰:

“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雖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”


白話翻譯

樊遲問什麽是仁。孔子說:

“平時的生活起居要端莊恭敬,辦事情的時候嚴肅認真,

對待他人要忠誠。就是去邊遠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,

也是不能廢弃這些原則的。”


 

21. 子貢問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”

子曰:“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”


曰:“敢問其次。”

曰:“宗族稱孝焉,鄉党稱弟焉。”


曰:敢問其次。”

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踁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爲次矣。”


曰:“今之從政者何如?”

子曰:“噫!鬥筲之人,何足算也!”


白話翻譯

子貢問道:“怎樣才可稱得上‘士’呢?”

孔子說:“能用羞耻之心約束自己的行爲,出使不辜負君主的委托,這就可以稱作‘士’了。”


子貢說:“請問次一等的‘士’是什麽樣的?”

孔子說:“宗族的人稱贊他孝順,鄉里的人稱贊他友愛。”


子貢說:“請問再次一等的‘士’是什麽樣的?”

孔子說:“說話一定要誠信,做事一定要堅定果斷,這雖是耿直固執的小人,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‘士’了。”


子貢說:“現在那些執政的人怎麽樣?”

孔子說:“唉!一班器量狹小的傢伙,算得了什麽呢!”


 

22. 子曰:

“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

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爲也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找不到行爲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們交往,

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潔身自好的人交往!

勇于向前的人努力進取,潔身自好的人不會去做壞事!

激進的人勇于進取,耿介的人不做壞事。”


 

23. 子曰:

“南人有言曰:‘人而無恒,不可以作巫醫。’善夫!”

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”


子曰:

“不占而已矣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“南方人有句話說:

‘人如果沒有恒心,就不可以做巫醫。’這話說得好哇!”


《周易》說:“不能長期堅持自己的德行,有時就要遭受羞辱。”

孔子又說:“(這句話的意思是叫沒有恒心的人)不要占卦罷了。”


 

24. 子曰:

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君子追求與人和諧而不是完全相同、盲目附和,

小人追求與人相同、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相處。”


 

25. 子曰:

“未可也。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子貢問道:

“鄉里人都喜歡他,這個人怎麽樣?”


孔子說:

“還不行。”“鄉里人都厭惡他,這個人怎麽樣?”


孔子說:

“還不行。最好是鄉里的好人都喜歡他,鄉里的壞人都厭惡他。”


 

26. 子曰:

“君子易事而難說也,說之不以道不說也,及其使人也器之;

小人難事而易說也,說之雖不以道說也,及其使人也求備焉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在君子手下做事情很容易,但要取得他的歡心却很難。

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討他的歡喜,他是不會喜歡的;

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,能按各人的才德去分配任務。


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難,但要想討好他却很容易。

用不正當的方式去討好他,他也會很高興;

但在用人的時候,却是要百般挑剔、求全責備的。”


 

27. 子曰:

“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君子安詳坦然而不驕矜淩人;小人驕矜淩人而不安詳坦然。”


 

28. 子曰:“剛、毅、木、訥近仁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剛强、堅毅、質樸、慎言,

(具備了這四種品德的人)便接近仁德了。


 

29. 子路問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”


子曰:

“切切偲偲,怡怡如也,可謂士矣。

朋友切切偲偲,兄弟怡怡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子路問道:

“怎樣才可以稱爲士呢?”


孔子說:

“互相幫助督促而又和睦相處,就可以叫作士了。

朋友之間互相勉勵督促,兄弟之間和睦相處。”


 

30. 子曰:

“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善人教導訓練百姓七年時間,就可以叫他們去作戰了。”

 

31. 子曰:

“以不教民戰,是謂弃之。”


白話翻譯

孔子說:

“讓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去作戰,這是拋弃他們,讓他們去送死。”


 
論語 子路 十三

9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