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3. 兵家學說_ 孫子兵法 三- 謀攻 「作戰法則」

已更新:5月14日


 

作戰法則 (目標)


→作戰的法則是

原文

孫子曰:

夫用兵之法,


語譯


→令對方直接降服,是最高明的做法

發動戰爭,攻擊敵人,是次一等的選項

原文

全國為上,破國次之;

全軍為上,破軍次之;

全旅為上,破旅次之;

全卒為上,破卒次之;

全伍為上,破伍次之。


語譯


→最高明的方法:

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

原文

是故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也;

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

語譯


 

作戰法則 (觀念)


→ 對外的優先項排列,

優先項: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

二:外交戰勝敵人

三:武力擊敗敵軍

四:攻打敵人的城池


原文

故上兵伐謀,

其次伐交,

其次伐兵,

其下攻城。


語譯


→ 攻打敵人的城池,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, 

(製作攻城武器、建立工程設施)


·   承擔巨額的風險,

   (強行攻城,人員大量傷亡,但依然可能沒有功效)


原文

攻城之法,為不得已。

修櫓賁溫,具器械,三月而後成;

距堙,又三月而後已。


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,

殺士卒三分之一,

而城不拔者,此攻之災也。


語譯


→ 最佳的謀攻效果:

大局: 不通過打仗就使敵人屈服

局部: 不通過攻城就使敵城投降

速度: 摧毀敵國不需長期作戰

結果: 不使國力兵力受挫,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


原文

故善用兵者,

屈人之兵而非戰也,

拔人之城而非攻也,

毀人之國而非久也,

必以全爭於天下,


故兵不頓而利可全,此謀攻之法也。


語譯


 

對外作戰


→ 實戰原則:

十倍於敵→實施圍殲

五倍於敵→實施進攻

兩倍於敵→努力戰勝

勢均力敵→逐一擊破

弱於敵軍→避免作戰


原文

故用兵之法,

十則圍之,

五則攻之,

倍則戰之,敵則能分之,

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。

故小敵之堅,大敵之擒也。


語譯


 

對內指揮


→ 將領的謀略,對國家的重要性:

輔助之謀,若

·     縝密周詳→國家強大

疏漏失當→國家衰弱


原文

夫將者,國之輔也。

輔周則國必強,輔隙則國必弱。


語譯


→ 國君的不良干預→對軍隊的危害

1. 不知進退→進退失宜

2. 不知狀態→擾亂軍政

3. 不知戰略→影響軍心


原文

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:

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,

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,是謂縻軍;

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,則軍士惑矣;

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,則軍士疑矣。


語譯


→ 國軍的不良干預,對國家的危害

軍隊混亂,外敵入侵


原文

三軍既惑且疑,

則諸侯之難至矣。是謂亂軍引勝。


語譯


6 次查看
bottom of page